文献综述
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荣秋(1998)通过对神龙汽车供应链调查研究一段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现状,并对比了该种关系与JIT环境下供应商和制造商关系的不同并探讨了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不能把价格作为供应商评估的主要依据,还要注重交货期、价格、批量,质量及其相互间权衡等方面的观点。
马士华、林勇(2000)在《供应链管理》书中提出供应商评价指标应该分为:质量体系、企业能力、业务状况、制造能力和企业环境四大部分。汤世强等人(2003)则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需要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鞠红(2005)引入了合作博弃论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合作伙伴的协调控制机制,建立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综合模型。
滕春贤、卓剑(2005)从合作伙伴关系和协调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综合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从服务质量、合作程度、企业能力、财务状况四个层面来研究供应商评估问题,并从这几个层面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姜红刚(2006)提出了从企业生产能力、企业业绩状况、企业质量体系、企业环境方面来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Dickson G. W.(1966)对供应商评估问题的研究最早但却是最有影响力的, 他通过分析170份针对采购代理人和采购经理的问卷调查,得到了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准则分别是:质量、交货期、历史效益、以往业务量、生产能力、价格、技术能力、财务状况、报价程序复杂性、沟通系统、口碑效应、业务预期、管理与组织、操作控制、维修服务、态度、形象、包装能力、劳工关系记录、地理位置、培训、往来安排。
Weber.Curren 和 Benton (1991)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评估的文献后发现,评价指标按照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从少到多排列为:往期业务情况、业务预期、员工培训、企业形象、折扣率、劳动关系、包装产能、报价真实性、内部流程控制、服务态度、采购半径、技术能力、财务状况、质量、交货期,价格。虽然此调查因为样本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状况,但还是能从一个方面反映供应商评估指标设置的众多共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