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2024-07-25 04:07
摘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对外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翻译则成为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强调翻译应以目的为导向,在保证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

首先,文章梳理了目的论、饮食文化翻译和《舌尖上的中国》研究的相关概念,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最后,文章展望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发展方向,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更加注重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以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饮食文化;翻译;《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传播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本节将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1.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KatharinaReiss)和费米尔(HansJ.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换言之,翻译不应仅仅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形式对应,而应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根据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