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背景:
1.misogyny,译为“厌女症”,或者说是“女性蔑视”,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被深植于核心位置。在这个秩序下,无论男人女人,都不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整个秩序体制之中,使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2.塞吉维克提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与“厌女症”三项配套机制理论,即“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由同性恋憎恶来维系”。
3.近代之前的家庭的女人,只负责生下孩子,之后无须费心,因为阶级的固化人生轨迹已被决定,无需竞争。而在有了“向上爬”机会的近代(以男女分工为主的核家族的出现),根据上野千鹤子的理论,日本家庭则是由“没出息的父亲”、“不满的母亲”、“不成器的儿子”和“不开心的女儿”构成的。将厌女症植入母亲脑里的是她的丈夫,母亲作为父亲的代理人,将厌女症传授给女儿。
4.近现代家庭中的“女儿”,已经可以通过教育等形式与男人同台竞争,女儿也可以代替儿子成为母亲的依靠。她们有了选择的机会,但是否真正摆脱了厌女症,提升了地位呢?
意义:
1.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近代家庭”和“厌女症”,发现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在这方面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本近代家庭中的女性地位似乎有所提升,对于“自责的女儿”的出现,上野千鹤子也对其地位的提升画上问号。女性地位是否真的有所提升,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厌女”是否有所变化,对此也具有一定探讨意义。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角田光代小説の女性意識について文献综述
- 日本の児童虐待が発生する家庭原因について文献综述
- 学校いじめ中の傍観者文献综述
- 日本語の中国語訳における「翻訳不可能現象」 及びその翻訳方法 ーー『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の二つの中国語の訳本を例に文献综述
- “赢在起跑线”≠“赢在终点”?――比较中日幼儿教育;「スタートラインで勝った」≠「ゴールまで勝てる」ーー中日の幼児教育を比較しながら文献综述
- 关于日本“无缘社会”的考察;日本の「無縁社会」についての考察文献综述
- ミュージカル「キャッツ」の日中版の比較研究 ——ローカライゼーションを中心に文献综述
- 日本近代家族におけるミソジニー文献综述
-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网络流行语分析及其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認知言語学に基づくネット流行語の分析と日本語学習への応用;文献综述
- 基于智慧学习工具的日语词汇学习效率提升研究;スマートラーニングツールによる日本語語彙学習の効率化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