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的朗读教学文献综述

 2023-11-24 05:11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它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言语能力、提升理解能力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在课堂上的作用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策略的不完善导致朗读教学出现了弱化的现象,最终导致有效性的缺失。近些年来,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颇受学者的关注。

《辞源》中解释:朗,响亮之意也。朗读,即高声诵读。延伸到语文课堂中,朗读就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方式,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余映潮老师在2002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上的一片文章《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到,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林毅在2010年第2期《基础教育研究》上的文章《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指出,正确地把握好朗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因此,他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尚云飞,他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月)一文中,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表现在朗读内容严重失衡,朗读形式单调无当;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重提问轻朗读;朗读指导乏而不力,朗读效率不高等方面。陈威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渤海大学,2106年5月)中对朗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成因作了分析,如教师专注应试,能力匮乏;学生缺乏锻炼,弱化朗读;弱化文体差异,无区分性等。2016年《课改研究》第33期,周风华的文章《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中指出,面对当今朗读教学弱化现象,作为教师应当深入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教材,同时,精心设计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最后应当践行个性化教学,给学生留出自由的朗读空间。而高秀民在2104年《基础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及对策》中则提出,要保证朗读时间,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营造朗读情境等手段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于永正老师在一堂课中曾说过:“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朗读教学弱化现象的研究,剖析其成因,探究其对策,使学生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产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等,同时加强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以此实现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原.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地位[J].安徽教育,1996年第3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