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女冠与元曲中的道姑群体文献综述

 2023-03-23 08:03

元代女冠与元曲中的道姑群体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金元女冠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相形于其余朝代尚显不足,研究思路亦比较固定于宗教学单个领域。笔者藉相关著述,拟以金元女冠和元曲道姑为研究对象,对近年的研究现状作梳理述评,从而更清晰、系统地认识这一特殊身份女性的生存概貌,也为有志于此研究的学人做点索引性的贡献。

[关键词]女冠; 道姑; 元朝;

宗教研究领域,学术界以道士(乾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硕果累累,但对女性修道者少有论及。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融入,关于宗教女性的研究成果接踵出现,才打破了中国古代宗教与女性领域的荒寂局面。研究金元女冠的学者有之,研究女冠的文学形象——“道姑”的学者亦有,然而两者在文学、宗教、历史等可交叉的研究视域少有兼观。职是之故,本文拟以金元女冠和元曲道姑为考察对象,从历史存在及文本创作切入,对关于女冠与道姑的相关研究做一整理评述,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金元时期这一特殊群体的历史概貌。管中所见,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女冠”一词由道教独创,亦有“坤道”“炼师”“女冠子” “女官”“道婆”“道姑”等称谓。《周礼》儒家服饰礼制中,男性戴冠,冠最初只做为男子身份的象征,杨莉指出:“六朝至唐代道教女冠一称的发展步骤大致以女仙之冠先行、女人之冠后起,终至女道戴冠成道门定制,而女冠一名则成为女性修道者的通称。”[1]即六朝以降,女冠逐渐由女子饰品向女性修道者身份指称转变。

一、关于女冠的研究发展及成果

女冠的研究较早出现于1941出版的《河南初河北新道教考》,在卷二·妇女之归依中,陈垣分析社会丧乱对女性入道的影响,举例说明了当时女冠数量之多,并指明道教对妇女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于以知全真女冠之盛,见诸文字者如此,其不见于文字者,何舍三千、七十乎!。hellip;hellip;自苦女学不兴,利禄之途又不行于闺闲,夫然,最低限度,女冠无不识丁者,是儒家无女学,而送家有女学也,故女子聪明无所用,惟出家学道,须诵经通文义,方能受度。”[2]随着80年代女性主义的盛行,宗教女性的课题得到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外籍汉学家戴思博、薛华,中国学者李养正、詹石窗等大家初步勾勒出道教与女性命题的研究框架。譬如詹石窗在《道教与女性》中以大量事实与独到见解,对道教与女性的相关命题做了开拓性的分类论述:(1)女性崇拜在道教体制内的沿袭与发展;(2)道教女子修行的缘起与现代意义。[3]不久,“道教与女性”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朱越利《道教的定义,对象与范围》中明确出现,道教女性主义成为此后研究的一大分类。另,对于道教男女平等、贵柔守雌女性观的研究也多有成果,如李养正《道教与中国社会》中的第九章《道教与妇女问题》[4],齐岳琼《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5]、陈霞《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6]、孙亦平《论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从杜光庭的lt;墉城集仙录gt;谈起》[7],杨兆华的《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金代全真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及影响》[8]

彭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根据《道教与女性研究评述》总结,“道教与女性”领域已有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及研究:(1)逍教女性修炼(2)从道教女仙的角度对西王母进行解读(3)唐代文献中的女仙,女冠研究。[9]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众多学者的确将研究视野集中于女冠的修炼以及唐代女冠的生活、爱情、政治参与、诗词作品,而对其余领域、朝代着墨甚少,有些研究领域和朝代的女冠研究尚付阙如。

因本文研究对象为元代女冠,故笔者对近三十年涉及元代女冠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