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地区民间信仰中的孝行与权力——以颜文姜为例文献综述

 2023-08-11 11:08

由“人”到“神”的转变:城隍神典范价值初探

一、背景

城隍神是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守护神,在人们心中“城隍老爷”不仅能够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繁荣兴旺,更能保护每个家户的平安和不受鬼怪侵扰。然而在统治者眼中,城隍神不但具有教化百姓的含义,同时还承担着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功能。隋唐之前就已存在大量的神像与庙宇,多为祭拜关公等具有骁勇忠义之人,祈求他们能够保佑一方太平,这些信仰崇拜大多属于民间自发的行为,并未被官方纳入到正式的礼制当中,《北齐书》中最早记载了城隍崇拜在宋朝时期城隍祭祀进入国家祭典。从自发的对城隍神的信仰发展成为一个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再到明代皇帝朱元璋进行礼治改革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完备的宗教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1]。城隍神的来历已久,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市为“池”,无水的城市为“隍”。城隍为神,学者认为是《周礼》中蜡祭八种神中的水(隍)和庸(城)衍化而来的[2]。因为他们是古代时候守护城池的神,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修建护城河,与水有了联系,于是水神和庸神也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守护神。我国传统的信仰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古代先民朴素的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社会思想等主观因素,以及客观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3]

近现代中国民间信仰遭受全方面的破坏甚至一度消失,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推行和发展、城镇化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出现过程中,这些因素导致民间宗教日渐式微[4]。几经变迁,城隍神早已落下“神坛”,成为中国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不复往昔,人们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感也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新的社会价值观尚未建立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不再受传统道德舆论的束缚,利益和欲望充斥着整个社会之中,社会乱象频发。荀子早在两千年前讨论世俗化的政权问题时,就已经意识到人的欲望以及因为欲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政治治理的关键[5]。因此,无论是古代政治还是现代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民众确定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安于本分,如此一来则能够解决社会秩序及社会稳定的问题。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本分呢?其本质在于礼乐教化[6]。荀子礼教的思想一直深深的被中国政治思想所实践,其中最成功的教化典范便是城隍神。因此,将城隍神放入到整个中国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的脉络当中,研究城隍神为何在民间信仰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现象之乱象和解释这些社会行为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研究城隍神作为一种神圣性的典范作为政治教化的手段,其发挥的社会控制作用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及社会价值的建构及当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和增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城隍神从一个普通的儒家士大夫或其所为具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价值的人,被册封成神,其所具有的社会示范作用和模仿价值与剧场国家理论相呼应,本人将试图以此作为理论切入点,探讨城隍神作为一个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典范,如何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功能,为什么统治思想所奉行的价值体系需要通过城隍神作为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话桥梁,普罗大众通过何种机制来效仿城隍典范所代表的价值规范等问题,这将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王斯福认为在地方崇拜当中,地域性崇拜(territorial cults)和地方游行节庆(local procession festivals)当中具有一种严格的等级命令特征。尽管地方崇拜和游行节庆是集中在庙宇中的,但它实质上是一种对地域边界的巡查,是中央对于地方信仰的管控和地域的符号标记。而在信仰层面中央政府都过册封神的手段来达到教化百姓的功能,因此在每个地方的地域中心都建有祭坛,信仰者和百姓都会去城隍庙或者祭坛供奉祭品以祈求平安祥瑞。

杨庆堃[7]认为,中国的封建政府始终受到由宗教教义、神话和其他超自然信仰交织在一起的价值体系的支撑,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原始宗教时期,即公元前2000年中国历史的开端到西汉末期(公元前206年到公元9年),在这一时期的民间信仰主要集中于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第二个时期是公元1世纪到11世纪,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佛道两教为争取社会影响力与原始宗教进行抗衡;第三个时期是11世纪到当代,政府对宗教的控制形式开始趋于稳定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宗教体系,具体表现为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的相互渗透。但在滨岛敦俊的研究当中,皇权对于城隍的册封和改制,使得信仰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机制[8]。汉以前的时期民间已建有城隍祠,国家并未将其纳入到礼制体系当中,并且民间存在大量的淫祠。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经盛行于江南地区,宋元时期更为普遍,并且城隍神开始带有封号。明代的城隍信仰趋于极盛时期,但在明代的城隍改制当中城隍神也从人格化的神向非人格化的人慢慢转变[9][10](张泽洪,滨岛敦俊)。

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仪式、占卜术)和象征(神系象征、地理象征、文字象征、自然象征)三大体系[11]。地域性的崇拜的节庆常常被称为“庙会”,也有些地方会叫做“迎神赛会”。这些地域性庙会不仅包含游行、武术和音乐班的表演,还包括举办宴席及唱戏之类的活动。他们庆祝的神是一个地域的保护者,也就是为人们所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公往往是庙会和节庆游行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是遭遇了瘟疫或是洪涝时能够帮助人们走出灾祸的神,甚至还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保护神来抵御鬼怪作祟[12]

城隍神往往被人们称作是“城隍老爷”,是相对于人间的官府而存在的,专门管理阴界事物的“冥官”。要想成为城隍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勤政为民,有功于当地;二是不畏权势、为人正直;三是积善行德、扶弱济贫[13]。而有关城隍的历史人物原型及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唐之前,城隍只是一个神号,并未具体到某个历史上真实人物身上;宋朝的时候,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将各地的将领或是名臣当作城隍神,并修建庙宇加以祭拜;明朝太祖朱元璋对城隍信仰进行改制[14],不仅继承了前代各地原有的城隍神,采取封号的形式,还根据城隍神的等级规定了城隍神的章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