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大学生的认同建构——以化妆相关行为为例文献综述

 2023-08-11 11: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整个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是复制别人的研究,比如富晓星,然后稍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修改。这在学术伦理上很有问题,基本可以说是变相抄袭了,在查重的时候你也过不了。我咨询了系主任和负责教学的副系主任,她们认为这种情况你需要重写】

(一)文献综述:

1、同性恋认同建构范式研究:

从历时角度梳理,国外同性恋研究的主导范式经历了本质主义、社会建构论和酷儿理论的颠覆式探索。

(1)本质主义

20世界前半叶,医学科学将同性恋划分到生物学范畴之内,发明出“性逆转 (Inversion)”的概念,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由性别逆转引起的病态的行为偏差,并且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测量诊断性逆转的症状①。在性学家断定“性逆转”的生物学基础究竟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转化的争论中,1940年代,性学家金赛打破了以往性学家非此即彼的性分类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体验的从0-6的光谱式分析,金赛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不是二元对立的两个系统,两者之间具有关联性②。精神病学广泛运用性倒错的概念,将同性恋诊断为精神病患者,本该值得分析研究的行为被当成了病态行为,将同性恋“治愈”为异性恋成为医学目标③。

在人类学中,玛格丽特·米德在1930年代不仅承认先天因素,而且按照性别二分法来划分人格气质,认为意识形态的性别规范会决定人格特征,从而形塑了同性恋④。对此富晓星认为,在性别二分法下性少数群体会对自身的气质产生困惑与怀疑,很容易丧失性别归属感,而当社会成员趋同于所属社会认定的另一种性别特征,并且在人际互动中有意强化这些特征时,就会导致与自身公认性别特征不太相符的个体气质凸现出来【这句话我读不懂】⑤。

20世纪前半叶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受本质主义的深刻影响,学界普遍认为性意识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外在于文化与社会,来自于固有的、天生的趋力,而这本质与趋力指导着我们对性的认同(读不懂,趋力是什么东西?)⑥。

(2)社会建构论

a)文化情境

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人类学家在同性恋正统架构下研究特定地理和历史文化对同性恋行为的组织和模塑,关注的重点在于同性恋行为如何被不同社会文化所型塑、这一群体如何被整合至社会系统并得到接受。Barry Adam归纳出两种同性恋模式:古代模式(Ancient Model)中的性仅仅是权力的表征,而无所谓对象的性别和身份;注重男性自身再生产的美拉尼西亚模式 (Melanesian Model)通过象征意义完成男性对于自身和所属群体的认同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