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重要融资渠道,在促进金融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融资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野蛮生长也蕴藏着巨大风险,近年来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阐述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传统银行体系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最后借鉴国内外监管经验,从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创新监管工具、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以及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监管套利;金融创新
#1.1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用于描述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中介活动。
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监管体系之外,或处于监管边缘,从事着与传统银行体系类似的信贷中介业务,但不受或受有限监管的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
#1.2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游离于监管之外: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往往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或者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缺乏明确的监管规则和监管主体,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和风险积聚。
期限错配:影子银行业务普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即利用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这使得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较高,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
杠杆率高:为了追求高收益,影子银行机构往往采用高杠杆的经营模式,这会放大其自身的风险,并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加速风险传导。
信息不透明:影子银行业务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度高,这增加了监管部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难度,也容易引发市场恐慌情绪。
#1.3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关系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体系并非完全割裂,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业务联系和风险传导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