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移动网络的助力下,面向全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理念,充分释放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而在现有文献当中,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以及城乡消费差距三个方面,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很少,更多学者是将消费支出加消费结构二者结合进行分析,但他们研究的实证分析方法、影响机制和研究对象不尽相同。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影响机制;农村
一、文献综述
在已有文献中,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以及城乡消费差距三个方面。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文献不多,更多学者是将消费支出加消费结构二者结合进行分析,但他们研究的实证分析方法、影响机制和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一)实证分析方法
在已有文献中,常用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模型及方法有AIDS 模型、ELES 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主成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这四类。张慧芳,朱雅玲(2017)、马琳,杨建垒(2016)、向玉冰(2018)等学者都是用 AIDS(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IDS 模型能够减少数据统计中的误差,但估计时只能采用非线性方法。傅辉煌(2020)、谭清(2020)、Xu BinXu Renjing(2012)等学者用 ELES(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它将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影响的行为,更符合消费者决策过程。王雪琪等(2016)、贾小玫,焦阳(2016)、赵保国,盖念(2020)等学者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比如面板 VAR、动态面板 GMM 等,多数学者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学者如刘婉琪(2017)选择自构指标来量化消费结构,挑选了 8 类对消费结构确实有较大影响的指标,随后采用主成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各地的消费结构得分,在研究省域城镇消费结构的异质性时利用聚类分析法;赵彦(2017)则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来探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二) 影响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