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3-28 11:03

土地财政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摘要: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将规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而获得的收入以及其他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相关支出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规模也不断扩大,土地出让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财政这一模式虽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效应,并且对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学者指出其具有不可持续性,以土地财政为支撑的地方债务问题、土地财政的高房价效应等负面问题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并且有许多学者指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会使其在公共物品支出结构产生扭曲效应,地方政府会更偏好投资于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经济性公共物品,而弱化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投入。

一、文献综述

(一)土地财政产生的背景

土地财政是伴随我国土地使用有偿化改革以及住房商品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而产生的。首先,我国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包干制税收体系,使得财政收入向中央集中,而支出责任依旧由基层政府承担, 因此分税制在财政收入上是集权的改革, 而在支出上却是分权的改革,因此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在分税制改革造成的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建筑业和增加预算外的收费项目以及费预算资金来增加财政收入。

其次1994年开始推行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1998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为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提供了制度上的合理性,1994年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以往明显加快,这都促使企业、居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宏观背景下,土地征用和出让成为地方政府预算以及非预算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二)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主流的两种观点分别:分税制给地方带来的财力缺口直接造成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晋升或竞争激励催生了土地财政 (李永友、沈坤荣, 2008) 。

1、分税制改革推动形成土地财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