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微流控技术又称为芯片实验室,是一种微米级的处理与观察手段,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功能缩小到一个数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近年来在细胞分析、DNA分析、药物研究甚至于植物生长培养等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具有体积小,反应效率更高,试剂消耗少等诸多特点。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以及我国拥有大面积的盐地如海滩地,这就使得研究植物耐盐胁迫的机制越来越重要。拟南芥作为植物界重要的模式生物,无数科学工作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盐迫实验,大量研究证明拟南芥拥有SOS (Salt Overly Sensitive)耐盐机制,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调控网络调控多个盐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耐盐生长。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应用微流控技术培养并观察拟南芥根系的早期生长情况。
2)应用微流控技术研究盐迫等逆性条件下拟南芥根系的发育和生长,通过观察其表型的特殊变化从而进一步阐述其抗逆性机制。
1.微流控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微流控技术的相关概念
微流控(Microfluidic)技术是指在一块面积仅为数平方厘米的精细芯片通道上构建化学或生物实验室,又称微流控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1]。微流控技术通常指在微米级通道内对小体积的液体样品进行处理或操作的一门技术。它适应了生命科学对生物样品进行高灵敏度、更高效、快速分离分析的需求,有望在微米尺度下实现样品的制备、分离、反应、检测等功能操作,并在生命科学、分析化学、医学诊断、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 微流控技术的产生及进展
1975年,斯坦福大学的Terry等人利用微加工手段,在一片硅晶片上蚀刻出了微细的管道,用作气相色谱的色谱柱,进行微量气体分离分析的研究。这个器件可能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微流控装置[3]。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芯片都是借助于硅片微加工技术在硅片或者玻璃基底上制备的,Manz和Harrison等人开展了微流控技术的早期形式的研究实验,他们以芯片毛细管电泳为媒介,随后提出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4]。1993年,Harrison在几平方厘米的玻璃片上用数十秒内实现了氨基酸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显示了微流控技术的巨大潜力[5]。20世纪末,G. M. Whitesides 提出了软蚀刻( soft lithography) 技术的概念,从此微流控技术进入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时代[6]。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将微流控称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如今微流控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涵盖了医学诊断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的交叉学科。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