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中重要的课程形式,一直以来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研究主题活动的兴趣来源于大二时的一门专业课《幼儿园课程》,在讲到关于主题课程时,任课的陶金玲老师在课上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己设计的主题活动《丑小鸭》,我们在课上一边阅读活动设计的内容,一边当幼儿亲身体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科学,语言,美术,音乐,体育,健康,基本上每一个课程领域都包括了,这些活动从一个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出发,让幼儿在了解关于自然知识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交友观,同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从生活出发,又能让知识伴随着幼儿回到生活。研究者惊叹于教师的匠心巧用,一个如此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能演变出这么多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研究者对课程综合化的肯定,这一定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多方面知识的好方法。
研究者有机会来美国求学,并在美国的幼儿园见习实习,在异国的教育氛围中,中美文化碰撞,于是,关于研究美国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想法就应运而生了。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主题
“主题”二字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在生活中出现频繁,应用广泛。《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主题的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2)指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3)泛指主要内容;(4)音乐术语,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为完整或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为乐曲的核心,亦为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些乐曲往往含有若干主题。[1]可见,主题在不同领域均有不同含义,而本研究中主要是指教育领域中主题的含义。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是指“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2]主题的产生一般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是由幼儿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商讨后生成;三是由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而确定。[3]
2.幼儿园主题活动
袁贵仁在《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一书中提到: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4]主题课程又称“核心课程”,是指围绕生活中的某个主题设计的课程,即以儿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5]朱家雄教授认为,“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都被看作是课程。因此,主题课程和主题活动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而本研究中的主题活动主要指美国当地某幼儿园中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文献综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